1、为什么检测抗肌炎抗体谱?
1.1 自身免疫性疾病(Autoimmune Disease AID):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分发生免疫反应,造成损害而引起的疾病,可以累积全身过个系统和器官,疾病免疫种类有一百多种,总体发病率在全球占10%左右。1.2 自身抗体(Auto antibody):抗自身细胞内、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成分的免疫球蛋白。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及鉴别、治疗检测和预后评估很重要。自身抗体谱检测主要是用来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硬皮病、多发性肌炎、原发性胆汁肝硬化、红斑狼疮的活动期以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。自身抗体谱主要包括抗RNP抗体、抗Sm抗体、抗SSA抗体、抗SSB抗体、抗Ro-52抗体、抗Scl-70抗体、抗Jo-1抗体、抗着丝点抗体、抗核小体抗体、抗总蛋白抗体、抗补体C1q抗体等。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主要有特异性较高的抗体,包括Sm抗体、抗核小体抗体等,而干燥综合征患者检查结果常常会出现SSA抗体、SSB抗体、Ro-52抗体以及60-KD抗体。所以,不同疾病检查结果可出现不同的抗体。1.3 自身免疫性肌炎(特发性炎症性疾病,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,IIM)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四肢近端肌无力为主的骨骼肌非化脓性肌病。IIM是一种以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主要攻击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(MHCI)的肌纤维,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异质性强。IIM分为5类,以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最为多见,约占70%。(1)多发性肌炎(Polymyositis,PM)(2)皮肌炎(Dermatomyositis,DM)(3)包涵体肌炎(Inclusion body myositis,IBM)(4)非特异性肌炎(Nonspecific myositis,NSM)(5)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(Immune-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,IMNM)1.4 IIM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数据还不多。其中,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病率为0.5-1.0/10万。女性多于男性,任何年龄可发生。未经治疗通常不会自行好转,但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益。病死率估计为20-30%,发病第一年病死率最高。成人患者多因严重进行性肌无力,吞噬困难、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。出现不同的抗体,组织受累不同、轻重程度不同,预后也不同;因此,更多的抗体指标意味着更精确的疾病分型和更准确的预后检测。1.5 实验室检测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。肌电图异常、肌肉活检存在炎症、血液中的肌肉损伤标志物升高、存在自身抗体和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应答。1.6 IIM肌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,有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,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提供强有力的证据。多发性肌炎需要与多种类型的肌病鉴别区分,主要包括:感染相关性肌病、包涵体肌炎、代谢性肌病、药物性肌病、激素性肌病、肌营养不良症以及肿瘤相关性肌病等。肌炎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,有利于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。2004年,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肉研究协作组提出了新的IIM诊断分类标准,该标准将肌炎特异性抗体纳入其中。1.7 综上,血清学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利于II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,提高疾病检出率,还可辅助判断病情,预测疾病进展。2、自身抗体的分类
2.1 本实验室检测项目包含抗肌炎抗体谱24项和26项,适用于肌炎疑似患者的辅助诊断或筛选检查。
肌炎特异性抗体:抗Jo-1抗体、抗Mi-2抗体、抗SRP抗体、抗SAE-1抗体、抗SAE-2抗体、抗MDA5抗体、抗EJ抗体、抗OJ抗体、抗PL-12抗体、抗PL-7抗体、抗T1FIγ抗体、抗NXP2抗体、抗HMGCR抗体、抗cN1A抗体等。肌炎相关性抗体:抗SS-A/Ro52抗体、抗KS抗体、抗ZO抗体、抗HA抗体、抗Scl-70抗体、抗PM-Scl100抗体、抗PM-Scl75抗体、抗Ku抗体、抗RNA-PⅢ抗体、抗Th/To抗体、抗Fibrillarin抗体、抗NOR-90抗体等。
2.3 其他肌炎相关抗体:肌炎中除了上述检出率比较高的抗体外,还有其他一些抗体也可被检出,只是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率比较低或者特异性不强。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(NETs)也证实参与了DM/PM的发病。正常情况下,中性粒细胞释放DNA组蛋白和抗微生物肽,形成 NETs,可以捕获和杀死侵入的病原体,但病理情况下NETs中的成分物质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潜在自身抗原。已有免疫荧光技术研究证实,NETs与SLE、类风湿关节炎(RA)和小血管炎有关,而且NETs中的细胞外组蛋白和嗜中性粒细胞蛋白可以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。此外,抗U1核糖体核蛋白(抗-U1-RNP)抗体也可在肌炎患者中被检出, 但阳性率不高,主要出现于PM重叠者或CTD患者。
3、相关抗体指标的具体临床意义:
抗Jo-1抗体:抗Jo-1抗体对多发性肌炎、皮肌炎的诊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,在多发性肌炎中阳性率达25%左右,在皮肌炎中阳性率为7.1%,合并肺间质病变的PM/DM患者,阳性率高达60%。抗Jo-1阳性典型患者的三联症为多发性肌炎;多关节滑膜炎、关节痛、非侵袭性变性关节炎、腱鞘炎;肺泡纤维化或肺纤维化。硬皮病相关症状也偶见与其相关。这组综合征被命名为Jo-1综合征或抗合成酶综合征;后者源于抗氨基酰-tRNA合成酶的其他抗体也有同样的临床症状。相关疾病为Antisynthetase syndrome,即抗甲状腺素(抗合成酶)综合征。与ILD高度相关,偶尔伴有亚急性发病和快速进展性低氧血症。抗PL-7抗体:抗PL-7抗体被公认为多发性肌炎(PM)/皮肌炎(DM)的血清标志抗体,在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 3%~4%,对PM/DM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,主要见于肌炎中的抗合成酶综合征亚型。所谓抗合成酶综合征是指具有抗合成酶抗体的一种肌炎亚型,其中75%有肺间质病,70%有多关节炎,60%有雷诺现象,71%有技工手,87%有发热,他们对治疗反应好但易复发,有时亦被称为“抗Jo-1抗体综合征”。抗PL-12抗体:抗PL-12抗体也是多发性肌炎(PM)/皮肌炎(DM)的血清标志抗体,在肌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3%,对PM/DM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,主要见于肌炎中的抗合成酶综合征亚型,在非肌炎患者中罕见。抗EJ抗体:抗甘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,见于肌炎,间质性肺病,关节炎,雷诺病,技工手,发热。抗SRP抗体:抗SRP抗体出现在5%的白种成年型多发性肌炎/皮肌炎,8%~13%的亚非成年型多发性肌炎/皮肌炎,2%的JDM患者中,主要见于IMNM。相关疾病为坏死性自身免疫性肌炎。抗Mi-2抗体:抗Mi-2抗体是一种抗tRNA合成酶抗体,该抗体仅出现于成人DM、幼年型DM、PM/DM及PM患者血清中,尤其对DM有高度特异性。该抗体在成年型皮肌炎中的阳性率11%~59%,在幼年型皮肌炎(JDM)中的阳性率为4%~10%。抗Mi-2抗体阳性的肌炎患者病情相对较轻,会出现关节痛,关节炎,雷诺现象和ILD等临床表现。抗MDA5抗体: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,相关疾病常见于皮肌炎,间质性肺病。该抗体对肌炎相关的快速进展型IL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,灵敏度为77%(95%Cl 64%~87%),特异度为86%(95%Cl 79%~90%),曲线下面积为0.89(95%Cl 0.63~0.98)。该抗体阳性的肌炎患者肺部疾病结局较差,且累计生存率显著低于抗体阴性者(P=0.007)。此外,抗MDA5抗体的阳性率具有地域差异,中国人群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日本人群。抗T1FIγ抗体:血清抗转录中介因子1-γ抗体,常见疾病为皮肌炎,恶性肿瘤。是皮肌炎特异性抗体,在成年和儿童患者中均可出现,成年型多发性肌炎/皮肌炎出现频率为13%~31%,JDM出现频率为22%~29%。因TIF1蛋白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,故这些抗体可能是由于体内出现异常抗肿瘤免疫而产生。抗SS-A/Ro52抗体:抗SSA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,阳性率高达60%~75%。此外,抗SSA抗体常与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、抗核抗体阴性狼疮、新生儿狼疮等相关(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症)。SSA抗体与广泛光过敏性皮炎症状相关。抗SAE-1/2抗体:靶抗原是小泛素样修饰物-1(SUMO-1)激活酶(SAE)异二聚体SAE1和SAE2,在8%的皮肌炎患者中发现。大部分阳性者首先会出现皮肤病变,随后可发展严重吞咽困难。抗NXP2抗体:抗核基质蛋白2抗体,抗NXP2抗体最近已被鉴定与成人皮肌炎伴严重皮肤钙化有关。常见疾病为皮肌炎,恶性肿瘤。首次报道于青少年皮肌炎,其中它们与钙质沉着症,严重肌肉无力,多关节炎,关节挛缩和肠血管炎有关。在幼年型肌炎患儿的血清中,阳性率为23%~25%,成人肌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%~17%。抗OJ抗体:抗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,临床表现为间质性肺病,关节炎,雷诺病,技工手,肌炎中少,皮肌炎更多。抗KS抗体:门冬氨酰-转运RNA合成酶,临床表现为间质性肺病,关节炎,雷诺病,技工手,肌炎中少,有些仅伴间质性肺病。抗ZO抗体:抗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,相关疾病为Antisynthetase syndrome,即抗甲状腺素(抗合成酶)综合征。抗HA抗体:抗酪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,相关疾病为Antisynthetase syndrome,即抗甲状腺素(抗合成酶)综合征。抗Scl-70抗体:主要见于硬化症(PSS),也见于CREST综合征。是分子量为100KD的DNA拓扑异构酶I的降解产物,首先在皮肤弥漫型多发性系统性硬化症(PSS)患者血清中发现抗Scl-70抗体。因其主要见于硬皮病,且其相应抗原分子量为70KD,故取名为抗Scl-70抗体。系统性硬化(SSc)的标记抗体。抗PM-Scl100抗体:常见于多发性肌炎与系统性硬化症的重叠症状,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%;也可以仅出现于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和弥散性硬化症中。抗PM-Scl75抗体:常见于多发性肌炎与系统性硬化症的重叠症状,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%;也可以仅出现于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和弥散性硬化症中。抗Ku抗体:全身性硬化症,多发性肌炎,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(MCTD)、干燥综合征。抗RNA-PⅢ抗体:抗RNA聚合酶抗体,在大量硬化症特异性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,RNA-PIII抗体阳性患者为12.5%。抗Th/To抗体:抗7-2-核糖核蛋白抗体,临床表现为系统性硬化症,阳性率较低于RNA-PIII抗体。主要见于局限型硬皮病患者,与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临床症状相似,预后良好。阳性率为5%~10%。此外,抗Th/To抗体还可偶见于多发性肌炎(PM)/系统性硬化症(SSc)重叠综合征中,阳性率为3%。抗Fibrillarin抗体:2’-O-甲基转移酶,自身免疫疾病硬皮病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含有较高水平的fibrillarin抗体。抗NOR-90抗体:抗核仁组织区抗体,抗NOR-90抗体检测阳性则表明有可能为系统性硬化症(弥漫性),但抗NOR-90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阳性率很低,且阳性者多伴有雷诺征。此外,该自身抗体还偶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、类风湿关节炎(RA)、干燥综合征(SS)和肝癌等。抗HMGCR抗体: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,相关疾病为坏死性自身免疫性肌炎。该抗体的阳性率为5.4%,大部分患者逐步发病,表现为肌肉无力。该抗体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标志物,还可以作为疾病预后标志物。抗HMGCR抗体阳性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肌无力和吞咽困难,临床上应对该抗体阳性者进行肿瘤筛查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。抗cN1A抗体:抗胞质5’核苷酸酶1A(Anti-cytosolic 5'-nucleotidase 1A,cN1A),抗cN1A抗体是2013年在包涵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发现的针对cN-1A的抗体,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IBM血清生物标志物,具有早期诊断的潜力,是特异性较高的抗体。

4、总结
目前临床检测的肌炎抗体有20多种,不同的抗体临床意义不同,与临床表现、特征性症状、体征和预后相关,并与肌炎的分层分型和临床治疗选择密切相关。如抗Jo-1抗体、抗Mi-2抗体、抗SAE抗体阳性提示对激素反应良好,治疗效果较好;抗SRP抗体、抗NXP2抗体、抗HMGCR抗体阳性提示要加强治疗,除了应用激素还应加用免疫抑制剂;而抗MDA5抗体、抗TIF1-γ抗体、抗NXP2抗体阳性则提示除需加强治疗还要预防肿瘤的发生。对于罕见的IBM,抗cN-1A抗体具有特异早期诊断辅助作用。此外,不同实验室可能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,故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能不完全一致。临床医生应了解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,同时了解各个抗体在IIMs中的应用价值,并合理正确地选择和应用,这将有助于肌病的明确诊断、分型,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。1.Oldroyd AGS, Lilleker JB, Amin T, et al.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guideline on management of paediatric, adolescent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.Rheumatology 2022;61(5):1760-1768. 2.佚名.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[J].中华风湿病学杂志, 2010(12):4.DOI:10.3760/cma.j.issn.1007-7480.2010.12.008.3.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自身抗体临床应用进展. 临床检验杂志. 2019. 37(1): 51-54.
请按如下流程进行检验项目咨询:微信搜索“中景医学检验”—点击关注—点击公众号下方“检验服务”—点击“项目查询”—弹出公司官网—搜索框输入项目名称—点击“搜索”—查询项目详细信息—联系我们的客服热线:020-82108960,进行项目检验咨询。

